教育信息化2.0时代学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文章来源:心里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人气:2165  发布时间:2018-10-09
一、机遇:信息化的系统性变革
        教育信息化2.0的目标,要求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教育品质,构建新时代教育的新生态,其核心是让信息化推动教育生态的变革。我们应站在更高层级的大教育角度,宏观地看待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由于教育信息化2.0建立在新媒体、新技术的最新发展上(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社交网络等),因此,也要从技术对教育的具体影响的微观层面来落实。
       教育信息化2.0是从政府层面提出的关于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因此,它为学校对接教育现代化的具体目标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纲领性指引,同时必然也带来学校结构与形态的变革,且这种变革是系统性的,如图2所示。从教育信息化2.0的“人本+智能+生态”的理念出发,学校生态重构的价值目标,应是通过个性化的服务促进师生的发展。
       围绕该目标,学校建设的方向应是问题导向,解决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中的主要问题。从学习环境来看,应能够创设无边界的环境支持师生的个性化发展;从学习空间来看,应是能够感知学生的特征,适配学生的学习需求的;从学习方式来看,应能够支持灵活可变的学习方式。
       此外,课程体系应是层次可选的,学习资源应能够提供精准服务,社会联结应紧密顺畅,管理体系应支持极致管理的智能决策。
二、挑战:依托于智慧校园实施路径的迷思
        如前所述,教育信息化2.0关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指引是全方位、系统性的,目标也是明确的,但如何将设计蓝图转换为具体的建设策略,目前尚未形成统一共识。特别是在如何借助科技和数据理解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方面,以及支持师生的个性化服务方面,缺少系统化的论述和成熟的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方案。当前,各地较多地将智慧校园视为教育信息化2.0的重要支撑,在研究和实践中均呈现出了一种“泛化”的倾向:
       智慧校园研究领域的泛化。国内关于智慧校园的研究自2010年就开始了,早于教育信息化2.0概念的产生,也早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新周期。以国内最大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CKNI)为数据来源,对主题为“智慧教育”或者“智慧学习”或者“智慧校园”,时间跨度从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5月20日的文献进行检索,剔除无效或相关度低的论文后,共收集有效论文2596篇。采用文献计量法,从研究趋势、高频关键词聚类和知识图谱三个维度,对智慧校园的研究生态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显示,当前智慧校园研究集中凸显三方面问题:一是研究热点的泛化。由于对“智慧”的解读缺少统一的共识,各类新技术均被纳入智慧校园的研究框架,且热点轮换频繁;二是将“智慧”片面等同于“分析”。虽强调数据应用价值和分析的策略,但缺少系统化的数据建模分析;三是对教育信息化2.0中的“生态”、“人本”、“智能”三要素的关注不足。
       研究术语中“智慧”的“泛化”,导致智慧校园的研究容易失去焦点,降低了相关研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智慧校园实践领域的泛化。智慧校园实践领域的泛化,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是“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概念的混用,如,有些学校认为只需在原有数字校园的基础上,升级部分新装备(如,移动学习相关装备、物联网相关装备、无线校园相关装备等);二是以局部应用替代学校整个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在各个地区大面积建设智慧校园的大背景下,以“智慧校园”标签出现的学校(如,智慧校园示范校、智慧校园样板校等&已经有了相当大的体量,但这些学校大多仅是在“智慧校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应用维度做了一些探索,远没有达到校园整体“智慧”的程度;三是数据的价值并没有完全体现,导致智慧化程度普遍不高,特别是相关企业仍以自身的产品为导向引导用户,导致在数字化校园阶段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在当前智慧校园中仍然普遍存在,以“数据驱动教育智慧”尚未能完全实现。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智慧校园”作为已经发展多年的概念,在研究和实践中远未达到成熟的程度,其“泛化”倾向有可能影响其在教育信息化2.0建设中的指向性作用。由于缺少清晰的结构性框架与可视化模型,“智慧校园”在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需要重新定义,以更智能、更生态、更人本的样态出现,从而服务教育信息化2.0时代学校发展的系统性变革需求。


-来源/《远程教育杂志》
-作者/曹晓明
上一条:市场规模达千亿:研学、营地教育政策汇总 下一条:研学旅行,孩子们不可或缺的人生体验!